2011年8月24日 星期三

曾經的8848,遠離真實的代價

在2000年的網絡泡沫破滅時,倒閉了一大批曾經風生水起的網際網路企業。這裏面有家叫做8848的公司,雖然現在www.8848.com域名已經指向了淘寶網,但是從歷史文物中翻出這家公司來看,會有助于我們更加全面地了解電子商務這一在網際網路中舉足輕重的領域,也能夠讓我們進一步了解用戶需求與產業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


8848,曾經是地球最高點珠穆朗瑪峰的高度,也曾經是2001年中國的電子商務之巔。8848由王峻濤(網民:老榕)創立于1999年1月,從4個人、16萬人民幣起步,至2001年,成為中國工業和商業類網站被用戶訪問最多的網站(CNNIC的調查),這期間先後融資約6000萬美元。當時轟動全國的“72小時生存試驗”,8848的購物袋連續幾天出現在CCTV-2的黃金時間,8848從此作為唯一真的可以通過在線支付買到東西的網站聞名全國。中國網民只知8848,不知當當和卓越,用“絕對壟斷”來形容當時8848在網上銷售中的份額是一點不為過的。

與更早“瀛海威”的敗北一樣,8848短暫的輝煌後歸于塵埃,兩者的經歷其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方面,8848提供了太過超前用戶需求的商業服務,如王峻濤當時提出了電子商務“三座大山”的說法:一是當時中國網民只有400萬人,決定了電子商務商業機會有限;二是物流和配送的難題;三是最大的困難就是網上支付難題,以及遠距離購買的信任危機。8848燒著風險投資的錢,組織貨源,開發配送渠道,解決支付問題,甚至以一個後來者的身份用比傳統商家高10倍的成本去銷售一罐可樂。8848變成了一家超前和脫離中國網民實際電子商務消費基礎而提供服務的企業。另一方面,8848的背後短視資本沒有堅定的眼光和足夠的耐心,導致8848不能夠堅持BTC(BusinessToCustomer,商家對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商業模式,更加不能談繼續堅持下去直到電子商務“三座大山”被推翻的那天。

對比現在和10年前的中國電子商務環境,之間的差別一目了然,也就決定了8848的生存困難。這個電子商務環境首先表現為電子商務概念在網民中的普及,然後是網民用戶的接受和認可。10年前,國內大多數網民眼裏的電子商務還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對于網際網路還沒有建立起足夠的信任。其次,十年前的網絡支付、物流配送體係不夠發達,用戶無法安全、便捷地支付,同時收貨又需要等待較長時間,在8848上的一次網絡購物動輒半個月才收到貨,這些都嚴重影響到電子商務的用戶體驗。

當時CHINAREN的創始人陳一舟(現千橡互動集團董事長)認為中國的網際網路商務發展比美國慢20年,網際網路技術只慢半年。如果說美國電子商務是“需求推動型”,那麼這時候的中國電子商務則更多的是“技術拉動型”。現代意義上的電子商務實踐美國早在1980年初就已經開始,是美國企業的商務需求促進了網絡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進步,並最終促成了電子商務概念的形成。但在中國,這個時期的電子商務卻是由國內IT領域和媒體炒作起來的,它的概念先于中國實際傳統商務的應用需求和發展。也就是說,在國內個人和企業用戶還沒有真正需要電子商務時,逐利資本的力量卻把電子商務概念早早拉到了還不夠成熟的中國。其實正是這種奇怪的現象一手“導演”了1999年中國電子商務精彩的開幕,同時這一現象也早已注定了2001年中國電子商務以一種令人悲哀的形式閉幕。

2000年,在完全“脫離用戶需求”的電子商務假“起”真“落”的同時,另外3家表現出“緊貼用戶需求”特徵的網際網路應用(搜索、即時通信、網絡遊戲)正在暗潮涌動和迅速崛起。


從門戶到搜索:誰為百度打工?


中國網際網路產業在2007年之前經歷了兩次國內企業的上市潮:2000年左右以三大門戶(新浪、搜狐、網易)為首的第一輪上市熱;2004~2005年間以盛大、騰訊、百度為主的第二輪上市熱。

如今,百度、騰訊、阿裏巴巴已是中國網際網路行業3家市值最高、收入超百億美元俱樂部的企業。阿裏巴巴走過漫長的電子商務路,于2007年11月才上市,時間最晚,盛大在2004年通過上市一舉取代三大門戶成為當時市值最高的中國概念股上市“傳奇”,同年騰訊在香港上市,隨後2005年8月5日百度登錄納斯達克(美國最大的股票電子交易市場),又有數百名千萬富翁橫空出世。幾乎所有成功的網際網路商業模式都是因順勢而為、贏得用戶需求而獲勝的。回過頭來仔細地看待和分析網際網路發展史,我們會發現每一個階段的代表性模式都表現出緊貼用戶需求的明顯特徵。從本書前面所闡述的內容中,我們已經可以察覺出百度、騰訊、盛大巨大成功的前兆。

百度的創始人李彥宏是典型的“海龜”。1995年,身在美國的李彥宏在幫助《華爾街日報》網絡版開發軟件時,發現了一種可以根據網絡連接數目進行網站排名的搜索方法,但是,道瓊斯的高管對此沒有絲毫興趣。1997年,李彥宏離開了這家公司,並在美國為自己的技術申請了專利。之後在一次會議上,李彥宏遇到了Infoseek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威廉(WilliamChang,全球最著名搜索引擎專家之一),後者邀請他加入,擔任高級工程師,一起開發第一代搜索引擎。在1999年Infoseek被迪斯尼公司收購後,李彥宏與徐勇一起攜120萬美元風險投資,從美國硅谷回國,于2000年1月創建了百度最初的團隊。在2000年5月,百度首次為硅谷動力(IT類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之後就開始迅速佔領中國搜索引擎的技術服務市場,成為搜狐、網易、新浪、Tom等大部分門戶最主要的搜索技術提供商,為這些門戶網站提供信息檢索和後臺搜索技術升級。百度最初作為一個小公司,以其國內領先的搜索技術團隊,走上了為那些風頭正勁的門戶網站打工的道路,依靠這些門戶網站所支付的技術服務費用勉強生存。

在國內門戶網站燒錢的時候,百度希望通過給門戶網站提供搜索技術服務獲取利潤,因為大環境對門戶網站很好,百度依靠為門戶網站打工的初衷應該衣食無憂。背後有趣的事情是:那個時候,搜狐、網易、新浪等這些門戶網站燒著風險投資的錢到處做廣告推廣自己的品牌,中國網民在看到廣告後紛紛來到這些門戶網站,但是當網民在門戶網站上不斷使用“搜索”服務時,其實都在為不需要花一分錢廣告費、只是靜靜地站在燈火闌珊處的“幕後”百度在做著貢獻。百度的“網民搜索需求理解力”、“搜索研發技術能力”、“網站資料數據庫和搜索服務經驗”在這個過程中“被”門戶網站和網站門戶的廣大網民用戶們不斷提升。

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門戶網站大環境降溫,投資者要求門戶網站的管理者開始開源節流。門戶網站沒有更多的資金來買百度的搜索技術服務,李彥宏知道,百度必須做點其他了。等待門戶網站的重金購買幾乎是不可能的,再等就是等死,因為連門戶網站自己都將可能是食不果腹。

此消彼長和臥薪嘗膽的時間很快結束,盡管李彥宏當時心裏並沒譜,只是一心想將公司做大,而只是出賣技術顯然做不大,必須找其他出路。新出路怎麼樣,沒有人知道,但總比繼續做看著就不行的事情強。當李彥宏決定向董事會拍桌子、摔手機,逼迫董事會同意放棄既定的賣搜索技術模式,轉向自己運營搜索引擎、靠競價排名廣告盈利的那天起,中國網際網路搜索引擎行業的遊戲規則也許就注定了將重新由百度來制定。2001年8月,Baidu.com搜索引擎Beta版發布,2001年10月22日正式發布Baidu搜索引擎,百度從為門戶網站提供後臺技術服務轉向獨立為中國網民提供搜索服務。

當時,不僅中國絕大多數廣告客戶不明白什麼是競價排名,百度的銷售人員也無法講清楚什麼是競價排名。後來,他們幹脆對客戶說,你們也不要明白競價排名是怎麼回事,總之,你買了這個“競價排名”,在新浪、搜狐、網易都能看到你的廣告。最早很多人就是因為在新浪、搜狐、網易能看到自己投放的廣告而買了百度的競價排名。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不久後,當初與百度合作的門戶網站大都釜底抽薪。百度不但失去了以門戶網站流量來維持生計的方式,還面臨著門戶網站類似競價排名業務的圍攻。沒有了依靠,百度必須提高自主流量,否則不會有人願意為一個沒人用的搜索引擎付錢。對于門戶網站的動作,百度早有防備,當百度的流量積累到百萬級別時,口碑效應開始展現,百度跟著適時推出了MP3、新聞和圖片搜索這些更加緊貼中國網民需要(娛樂、閱讀)的服務,進一步吸納門戶的搜索流量。

百度在獲得巨大成功之前,一直專注在中文搜索這個領域,如流傳很廣的一句玩笑話“百度比google更懂中國”,這其實是反映了百度對于中國網民的中文搜索需求、中文搜索體驗的持續理解、關注和緊貼。如百度MP3搜索對中國網民尤其具有吸引力,這並不奇怪,畢竟它能幫助用戶免費下載音樂,百度上市時,音樂服務一度約佔到百度總流量的40%。後來MP3搜索雖然引起版權糾結和爭議,但是百度利用這個打開的時間窗已經獲取了巨大的來自網民用戶的流量。

獲取信息是中國網民上網的最主要目的,雖然此目的所佔比率隨後有一點下降,但它在2001年仍然是近50%網民的上網原因。如前所述,在反復被動閱讀那些被門戶網站編輯精心如工過的信息後,中國的網民用戶早已開始不滿足地尋找鼠標單擊的盡頭,除了搜狐、網易、新浪或者其他的大型門戶網站外,用戶相信在浩瀚如宇宙的網際網路上必定還有更多的精彩。

當網民發現百度能夠搜索到比任何一個門戶網站更多的信息時,在網民的心中,百度變成了所有門戶網站中的真正門戶,變成了網際網路上的起點和最大的流量分發中心。在門戶網站全力打造越來越來豐富的內容信息的同時,百度搜索抓取到的內容信息也在同步增加,網民從百度得到的搜索結果自然日益精彩。百度將海量的中國網民用戶需求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個大小網站,從為門戶網站打工,到讓門戶網站們為自己打工,百度只用了2、3年時間。

網際網路是個巨大的信息庫,這麼多年來直到今天,搜索和獲得信息一直都是網民最主要的基本需求之一,再過幾年這一用戶需求也難以發生改變。搜索引擎將網際網路海量信息整合,通過關鍵詞匹配,將符合用戶搜索需求的網頁呈現出來。這個信息整合的渠道,在信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網際網路世界中,已經逐漸成為網民離不開的基本工具。“做一個滿足中國網民基本需求的搜索服務網站”這樣一個創意並不是李彥宏第一個想出來的,1995年11月1日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回國的張朝陽(搜狐創始人)更早就想出來了。1998年2月,張朝陽推出了搜狐(中國首家大型分類查詢搜索引擎),但是後來搜狐很快轉型成以內容為主的門戶網站。很多事情,做得早,不一定做得好,顯然,1998年在中國網際網路上連中文內容都少得可憐,鼠標單擊幾下就能將匱乏的中文信息盡覽眼底,有什麼更多的內容能夠讓網民去搜索呢?

人類自混沌初始,進入原始社會,到現在多形態的社會制度,都在對自身存在的空間不斷拓展,也在對認識自我與自然世界進行著信息的梳理、分類、篩選與取用。世界是由物質、能量與信息構成的,而人類又是認識與利用這些存在形態的主人。當網絡世界中的信息量很少時,只有幾兆,選擇很容易。但當信息量達到幾十億兆時,選擇就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與工作,更何況這些信息結構無序、形態各異。我們都有過對信息爆炸的焦慮不安與痛苦無助的經歷,很顯然,我們遇到了一個悖論。在我們用智慧與財富制造並參與運轉機器的路上,原本是通往天堂的,但我們卻被機器產生的果實、樹葉淹沒在地獄。我們需要能挑選出果實的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搜索引擎,一個可以從海量信息中迅速找到與你所需信息相關的工具。搜索引擎的出現,整合了眾多網站門戶的海量信息,起到了信息導航與路燈的作用。

網民在使用網際網路時,如果沒有搜索引擎的幫忙,在爆炸性的巨量信息面前幾乎是寸步難行。隨著網際網路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網民人數的持續攀升,以及個性化需求的不斷涌現,如何快速、準確地在網際網路海量的信息和服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那杯茶”,成為每個網民最為迫切的需求。在這種局面下順勢而生的搜索引擎服務,無疑是網際網路產業中最符合“用戶需求至上”的產品或工具。面對浩渺的信息海洋,人們只需要在搜索框裏表達需求,按回車鍵,眨眼的功夫便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切都變得簡單、輕松。

在中國的搜索領域確定王者地位之後,百度在全面挖掘和滿足用戶需求的道路上從未停止探索和前行。

李彥宏于2009年8月18日在“百度技術創新大會”上首度提出的“框計算”全新技術概念,指出:用戶只要在“框”中輸入服務需求,係統就能明確識別這種需求,並將該需求分配給最優的內容資源或應用提供商處理,最終精準高效地返回給用戶相匹配的結果。

這種高度智能的網際網路需求交互模式,以及“最簡單可依賴”的信息交互實現機制與過程,被百度稱之為“框計算(BoxComputing)”。我們再來深入了解“框計算”對于用戶需求的實現過程:

首先,用戶的任意一個需求被提交到“框”裏。

然後,“框計算”經過一係列復雜的需求分析,包括語義分析、行為分析、智能人機交互技術分析和海量計算,將用戶的需求分發給“框計算”後臺單個或多個對應的數據/應用所響應。

第三,“框計算”背後的資源平臺是開放的,“框計算”平臺提供了大量即插即用的接口,各種數據和應用可以主動與“框計算”平臺對接,使自己有機會來響應“框”所收集到的需求。

最後,用戶“即搜即得、即搜即用”地獲得精準、可靠、穩定的信息或應用需求結果。

基于“框計算”的技術和服務理念,百度接著推出了“數據開放平臺”——開放數據分享暨對接平臺。通過該平臺,廣大站長可以提交結構化的數據或資源,並在搜索結果中直接展現,百度借此推動網際網路的優秀數據資源與用戶需求對接,為用戶實現“即搜即得”簡單可依賴的便捷信息服務。現在,像天氣預報、北京時間、列車航班、彩票開獎等公共生活信息,電視、電影、漫畫、綜藝、星座等娛樂休閒信息,奧運會、世界杯、全球五大足球賽事、亞運會等體育賽事信息,重大時事熱點焦點,常用軟件下載,以及教育、醫療、飲食等信息查詢,都已通過百度數據開放平臺成功上線,並受到廣大用戶和合作者的好評。隨著用戶需求逐漸增加對網際網路應用的查詢檢索,2010年,百度又推出了“框計算”理念的另一大重要實踐——“應用開放平臺”,通過與廣大優質應用開發者或版權運營者開放對接合作,為用戶實現“即搜即用”——便捷的在線應用服務。目前,包括在線視聽、在線殺毒、在線小遊戲等部分應用已通過百度應用開放平臺正式上線。

通過傳統所說的搜索框,百度對網際網路用戶的海量需求進行分析,這種分析包括許多後端的技術,如自然語言分析、用戶行為分析、智能人機交互、海量計算等。分析之後,就可以把用戶的需求分發到那些能夠真正滿足用戶需求的地方,這些地方可能是某個網站、某個信息內容、某種傳統服務,也可能是各種各樣的在線應用。在百度PM(產品經理)中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你有多高的技術、多專業的出身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不是用戶肚子裏的蛔蟲,能清楚知道用戶的需求是什麼。正如《壹百度——百度十年千倍的29條法則》此書中所講到的“用戶需求決定一切”,這是Robin(李彥宏英文名)親自為百度定下的最高行動綱領。“道”有很多含義,道是陰陽,是過程,是本源,是規律,是法則。說到底,道是自然存在和發展的規律,順應道,則和諧發展;違反道,則坎坷失敗。在IT和網際網路領域,“道”其實一直很簡單,每天都在被所有的網際網路公司提起,這就是“用戶需求”。蓋茨得道較早,Windows桌面係統大行天下;喬布斯是悟道奇人,AppleII、iPod、iPhone、iPad顛覆性引領用戶需求,但凡好的網際網路公司,無一不具備精準的用戶需求把握能力。李彥宏顯然也深諳網際網路“道”之真諦,早在其2000年從美歸國創立百度時,“一切創新與研發均以用戶需求為基準”,便已經成為這家企業的行動準則,從後來的“框計算”、“數據開放平臺”再到“應用開發平臺”,一直貫徹至今。

無數歷史說明,在順應“用戶需求”這一時勢下,有實力者和能堅持者往往才能笑到最後。

2011年08月19日 11:22:48  來源: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

-------------------------------------------- 賀田國際 經理/葉君平 Jeffrey 886-2-2656-0101 Ext.502 0930-916-577 jeffrey_yeh@apsys.net 亞‧洲‧產‧品‧網 AsianProducts.com 電子商務專家 ‧ 行銷全球的好幫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問題歡迎洽詢

賀田國際 葉君平 Jeffrey Yeh

0930-916-577 jeffrey_yeh@apsys.net

Taipei 886-2-2656-0101 Ext.502
Taichnug 886-4-24631720

更多的銷售‧更高的利潤‧更好的名聲

亞‧洲‧產‧品‧網 AsianProduc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