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模具制造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據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介紹,日本共有模具生產廠約10000家,其中20人以下的佔91%以上,即日本模具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主要靠專業化分工,完成高質量的模具設計、加工。在加工方面,大量採用無人看管的加工單元,或者通過計算機進行聯機控制。在設計制造部門幾乎都採用CAD/CAE/CAM技術,進行動作倣真分析、DNC(直接數字控制)加工。模具的技術開發主要向高精度、高速度、長壽命、復雜、大型、一體化和高性能諸方面發展。由於日本的專業化分工做得好,中小模具企業的整體制造水平高,使“日本制造”的模具成為一種品牌、優質的象徵。
3月11日日本東北部近海發生9級地震,引發多處海嘯,由此造成一係列工廠停產、福島核電站停止供電並發生泄露,死亡失蹤人數達數萬人。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東北部地區並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業區,但該地區也集中了汽車、IT電子、半導體、石化塑料等眾多重要產業工廠,該地區經濟規模佔到日本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左右。
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目前來看,汽車、IT電子業遭受損失最為嚴重,由於零部件供應震後受阻,日野、三菱、豐田、本田、尼桑、大發等8家日本汽車制造商14日起將暫時關閉在日工廠。其中,日本三大汽車廠商豐田、本田、日產一共有22家工廠已經關閉。停產的三家日本車企,包括雷克薩斯、英菲尼迪及謳歌品牌。其中,豐田進口量排名在第三位,僅次於奔馳及寶馬。IT電子業界,索尼關閉了6座工廠;松下選擇了暫時停產;東芝也關閉了位於岩手縣的微控制器工廠。此次地震並未給這些電子芯片工廠的廠房或生產設備造成太大破壞,但設備檢修、電力供應不足以及交通損壞,都將影響芯片供應。
據不完全統計,日本對中國出口金額較大的行業主要情況是:
(1)機械20-30多億美元/月;
(2)化工15-20億美元/月;
(3)制成品15-20多億美元/月(鋼鐵產品7億,有色金屬3億,金屬模具及制品2億,橡膠模具及制品6000萬,紡織紗線及織物2億,非金屬礦物器具1億多,紙及紙制品4000萬);
(4)電子、電機30多億美元/月,其中半導體子項目有10多億,集成電路7、8億;
(5)運輸設備6億多美元/月:機動車和機動車零部件各約一半;
(6)“其他”項目12億美元/月:其中,科學光學儀器6、7億美元每月。
羅百輝認為,地震將導致汽車、IT電子、機械模具等產業上下遊供應鏈危機。傳統制造產業的模具包括:汽車覆蓋件模具、汽車零配件及電子模具、家電產品模具、消費電子類模具、移動通訊產品模具、OA模具、醫療用品模具、儀器儀表模具、塑料日用品及玩具模具、航空航天組件模具、軌道交通相關制品模具、各類機械成型相關產品模具。在服務汽車、機械、電子、家電等傳統制造業的基礎上,眾多新產品也將為新能源、醫療器械、航空航天、節能減排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模具制造業將支撐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為新一代IT信息技術產業服務的具有傳感等功能的精密、超精密模具;為生物產業服務的醫療器械精密超精密模具;為節能環保產業服務的高光無痕及模內裝配裝飾模具、疊層模具和旋轉模具、多色多料注塑模具、多層共擠復合模具、多功能復合高效模具、LED新光源配套模具和高效節能電機矽鋼片衝壓模具;為新能源產業服務的兆瓦級風力發電機新型漿葉模具和主軸模具及電機模具;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服務的塑代鋼和輕金屬代鋼模具、節能型汽車混合動力裝置模具、汽車覆蓋件熱成形模具及多工位自動化衝壓模具等智能模具都將受到關聯影響。雖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廠商並未受到災難性損害,但由於地震導致交通中斷,原材料供應受到影響,成品也無法運至機場或港口。由於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極其重要,因此供應鏈危機將在數月內給日本廠商乃至全球廠商帶來損失。
最近幾十年,日本企業一直向外擴張,把制造基地設在海外,有人認為這是“空心化”。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秘書長羅百輝認為,日本向來是以“產業立國”,產業向外轉移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核心技術和利潤掌握在自己手上。日本公司的特點是以商業網絡為主體,比如幾家大型汽車公司,都和中國建立了合資廠,留給中國企業的利潤只在組裝環節,其他利潤最豐厚的如零部件、發動機、高端內部裝飾等,牢牢掌控在日本企業手上。日本一直是以“產業立國”,很多合資企業看似生產工廠,實則是在中國布下的銷售網絡,通過這種方式進入中國市場。而且把中國的品牌也納入了日本經濟的共同體中。比如長虹、海爾等,表面上看是中國的品牌,但顯示器等核心零部件都是日本的,留給中國的只是一個牌子。這些都可以從白益民先生著作《三井帝國在行動》、《瞄準日本財團》等可見一斑。
美國現有約7000家模具企業,90%以上為少於50人的小型企業。由於工業化的高度發展,美國模具業早已成為成熟的高技術產業,處於世界前列。美國模具鋼已實現標準化生產供應,模具設計制造普遍應用CAD/CAE/CAM技術,加工工藝、檢驗檢測配套了先進設備,大型、復雜、精密、長壽命、高性能模具的發展達到領先水平。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面臨後工業化時代的大調整、大變革,也面對強大的國際競爭——來自成本壓力、時間壓力和競爭壓力。
德國一向以精湛的加工技藝和出產精密機械、工具而著稱,其模具業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對於模具這個內涵復雜的工業領域,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德國模具制造廠商形成了一個共識:即全行業必須協調一致,群策群力,挖掘開發潛力,共同發揚創新精神,共同技術進步,取長補短,發揮好整體優勢,才能取得行業的成功。此外,為適應當今新產品快速發展的需求,在德國不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開發中心,而且許多中小企業也都這樣做,主動為客戶做研發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國始終十分活躍,成為其在國際市場上保持不敗的重要基礎。在激烈競爭中,德國模具行業多年保持住了在國際市場中的強勢地位,出口率一直穩定在33%左右。據德國工、模具行業組織——德國機械制造商聯合會(VDMA)工模具協會統計,德國有模具企業約5000家,2003年德國模具產值達48億歐元。其中(VDMA)會員模具企業有90家,這90家骨幹模具企業的產值就佔德國模具產值的90%。
新加坡是一個只有300萬人口的小國,在上世紀80到90年代,政府重視和支持精密模具的發展,出臺了很多政策,使模具工業得到快速增長,促進了新加坡經濟的快速發展。新加坡擁有各種類型模具以及精密加工相關企業超過1000多家,模具年產值超過45億人民幣,在亞洲模具業中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力和作用。模具企業中上市的有10多家。新加坡65%以上企業生產的模具都是為電子相關業配套的,生產的模具不是大型的,但都是高精密、高水平的模具。新加坡模具企業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框架/封裝模具、五金衝壓模具、塑膠模具、硅橡膠模具等領域。
據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分析,日本模具將面臨五大課題——縮短交貨期、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模具質量和精度、勞動力不足以及迎接以上模具大國的挑戰。地震使這種情況雪上加霜,日本許多模具廠家都將減縮國外設備投資轉移到國內災後重建工作。未來,日本塑料模具、粉末冶金模具、壓鑄模具增長具有不確定因素,衝壓模具和鍛造模具則相對呈減少趨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問題歡迎洽詢
賀田國際 葉君平 Jeffrey Yeh
0930-916-577 jeffrey_yeh@apsys.net
Taipei 886-2-2656-0101 Ext.502
Taichnug 886-4-24631720
更多的銷售‧更高的利潤‧更好的名聲
亞‧洲‧產‧品‧網 AsianProduc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