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國際國內產業分工深刻調整,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區發揮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大的優勢,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不僅有利於加速中西部地區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升級,在全國範圍內優化產業分工格局。為進一步指導中西部地區有序承接產業轉移,完善合作機制,優化發展環境,規範發展秩序,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為我國產業轉移指明了方向。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相對飽和,加上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供給趨緊,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刻不容緩。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較大。在此背景下,不久前,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支持引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該意見指出,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已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務。
模具產業轉型升級時代背景分析
模具業被稱為“百業之母”,當前汽車、IT、航空、建材、展具、醫療、衛浴等諸多產業當中,8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由模具制造出來的。我國模具工業發展比較晚,一直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經過“十五”、“十一五”高速發展,現代模具產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駛上了快車道,模具作為重要的制造裝備行業在為各行各業服務的同時,也直接為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模具在制造業產品研發、創新和生產中所具有的獨特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成為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2010年是我國模具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十二五”發展元年,經濟逐步回升向好,模具作為制造產業轉變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支撐,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選擇在這個時機登陸中國,將肩負著溝通制造業上下遊產業,共同促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2009年我國塑料行業6000億銷售額,按1:100的帶動,將有60個億模具的支撐。有預測說2010年我國本土需求汽車零部件將高達1800億元,為汽車工業零部件提供裝備的模具行業也必將得到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IT信息業已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2009年我國手機、彩電、激光視盤機、筆記本電腦等主要產品增長均超過30%,信息產業仍將快速發展,我國的IT模具仍將是供不應求。另外,隨著建築、會展業的突飛猛進,新型建築、建材、展覽用品大量需求,異型材模具、塑料管路模具等也將實現快速發展。
2010年上半年,我國裝備制造產業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產銷呈現較快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恢復,進出口穩步回升,模具產業收入持續增長,產業逐步走上上升軌道。國際市場,由於工業發達國家努力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及我國模具仍有競爭優勢,因此外貿情況也比較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模具總銷售額比上年同期約增長15%左右。據海關統計,2010年1~6月模具進出口總量為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4.18%。其中進口9.99億美元,同比下降3.29%;出口9.94億美元,同比增長12.92%。外貿逆差0.05億美元,同比減少1.48億美元,降幅達96.73%。
羅百輝解析說,當前裝備制造產業總體“回升向好”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已經逐漸衝開了金融危機的陰霾;另一方面,則在於中央一係列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裝備制造業、汽車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支持效果逐步實現,機械模具產品內需市場穩定擴大。而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新藍海的出現,也為IT模具產業營造了廣闊的市場。
羅百輝指出,與往年不同的是,2010年跨國公司向中國的投資中,涉及研發和總部運營管理的投入日漸突出。今天中國作為全球研發中心崛起的趨勢不容小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投入正直逼美國。而同時,中國模具產業地域格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沿海地區作為模具制造業集中地的主力軍的角色正在被淡化。2010年,在出現震驚全球的“多連跳”事件後,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富士康從深圳向中部河南、武漢等省份的遷移,充分折射出了模具制造業在中國的梯度轉移趨勢。
這種趨勢從去年惠普投資重慶、設立工廠等事件中就顯現出來,並在今年進一步加劇——10月29日,聯想集團與成都市政府簽約,宣布在成都設立聯想(西部)產業基地;10月15日,模擬和嵌入式處理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宣布在成都設立生產制造廠;在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背景下,“西進”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目前,英特爾、惠普、富士康、戴爾、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微軟等一大批IT巨頭已經落戶西部。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將成為溝通政府、輔助企業的大橋梁。
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模具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的地位將愈加凸顯,在推進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定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作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模具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是首選地
據羅百輝了解,近年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要素成本的全面提升,東部沿海地區原有的體制機制優勢基本消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競爭優勢趨於弱化。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賴出口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訂單大幅減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經濟增速明顯下降。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模具產業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這既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的產業梯度轉移的必然結果,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下不可逆轉的經濟潮流。
東部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被視為“世界制造基地”,但目前產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處於產品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研發、設計和營銷、品牌等環節較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得競爭優勢,產業內、區域間同質化現象嚴重。只有把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以及環保要求較高的產業轉移出去,才能使高技術、高層次的企業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強的要素供給保障,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
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發展較快的民營模具企業,已在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上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紛紛向區域外進行產業轉移,在全國範圍內獲取更大的市場和經濟利益。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最為活躍的是中小型民營模具企業,追求企業成長、推進對外擴張,常常是這些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目標。特別是2008年以來,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市場壓力顯著增大,迫使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來開拓市場。羅百輝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我國國內模具產業轉移正處於高峰期。中西部地區交通、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制度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大大改觀,加上低廉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成為模具產業轉移的理想承接地。長三角的產業過去主要向蘇北和安徽轉移,現在擴大到河南、山西、陜西等省。近年來,浙江許多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區轉移。珠三角地區的模具企業也開始向中西部轉移,佛山的陶瓷模具企業主要外遷到江西、湖南、四川、山東等地。江蘇、浙江等省紛紛加快推進省內發達地區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如江蘇通過採取財政支持、電費綜合補貼、用地計劃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鉤對口幫扶、共建開發區,大力促進蘇南產業向蘇中、蘇北轉移。據統計,2001~2007年,蘇南地區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10919個,總投資3826億元,實際引資額1703.6億元。上海作為我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源頭,目前當地政府已表示產業轉移不代表所有的生產環節和企業都轉移出去。珠三角企業也把轉移重點放到省內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
從轉移的關聯細分行業來看,則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東部沿海地區向外轉移的行業主要是對資源能源依賴性較強的上遊,如勞動力密集型的玩具塑膠模具、制鞋模具業,耗能較大的陶瓷模具業。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最主要的產業轉移源頭,對外轉移的主要是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機械制造業、文體用品制造業、鋼材加工業等模具關聯行業。江蘇、浙江轉出的行業主要是機械制造。珠三角地區轉移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業和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制鞋、塑料、模具等行業,尤其是以港資臺資企業為主。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也出現了轉移趨勢。
承接產業轉移東西部跨區域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地區在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時,投入大、成本高,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而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受到總體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約和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為此,羅百輝提出,在創新機制尚未建立、新興產業不能及時培育發展並形成規模、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還沒有完全形成時,東部沿海地區將現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可能失去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出現產業空心化,並導致結構性失業的現象。加上財稅體制和政績考核體係等多方面原因,東部沿海地區不願意讓本地企業大規模遷離。為促進區域發展,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省份先後出臺一係列政策,包括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優化投資環境、稅收和土地優惠等措施,鼓勵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盡管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但客觀上部分攔截了產業轉移向其他地區轉移。而在中西部地區,則部分地存在著承接環境不夠完善的問題。中西部地區遠離口岸,運輸周期長、運輸成本高,對外聯係不夠暢通,產業園區和開發區缺少整合,缺乏高級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和商務人才,使轉移企業面臨服務跟不上、經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上升等問題。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健全,對承接產業轉移缺少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在觀念開放、政府效能、法制環境、信息係統、社會誠信、市場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消費習慣、人文環境也有所差異,常常使移入企業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影響企業轉移積極性。
針對以上面臨的問題,羅百輝表示,東部沿海地區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產業轉移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完善政府績效綜合考評制度。要通過與中西部地區合作建立產業轉移園區的方式,把中西部地區的高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作為產業轉移示範區和體制創新區,提高承接地產業協作能力,解決產業轉移的載體問題。共同搭建投資貿易平臺、科技和人才交流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經貿合作活動。要結合自身產業升級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產業轉移,確定產業轉移重點,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東中西部產業協調發展與合理分工。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東部沿海地區資本相對飽和,加上土地、勞動力、能源等要素供給趨緊,加快經濟轉型和結構升級刻不容緩。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優勢明顯,產業發展空間較大。在此背景下,不久前,國務院正式印發《關於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支持引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該意見指出,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加快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已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取向和重要任務。
模具產業轉型升級時代背景分析
模具業被稱為“百業之母”,當前汽車、IT、航空、建材、展具、醫療、衛浴等諸多產業當中,80%以上的零部件都是由模具制造出來的。我國模具工業發展比較晚,一直沒有形成產業規模,經過“十五”、“十一五”高速發展,現代模具產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駛上了快車道,模具作為重要的制造裝備行業在為各行各業服務的同時,也直接為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模具在制造業產品研發、創新和生產中所具有的獨特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水平的高低也成為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常務秘書長羅百輝表示,2010年是我國模具行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的最後一年,也是“十二五”發展元年,經濟逐步回升向好,模具作為制造產業轉變增長方式,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支撐,無疑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選擇在這個時機登陸中國,將肩負著溝通制造業上下遊產業,共同促進制造業發展的重要任務。
2009年我國塑料行業6000億銷售額,按1:100的帶動,將有60個億模具的支撐。有預測說2010年我國本土需求汽車零部件將高達1800億元,為汽車工業零部件提供裝備的模具行業也必將得到高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IT信息業已進入跨越式發展階段,2009年我國手機、彩電、激光視盤機、筆記本電腦等主要產品增長均超過30%,信息產業仍將快速發展,我國的IT模具仍將是供不應求。另外,隨著建築、會展業的突飛猛進,新型建築、建材、展覽用品大量需求,異型材模具、塑料管路模具等也將實現快速發展。
2010年上半年,我國裝備制造產業總體呈現回升向好態勢,產銷呈現較快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恢復,進出口穩步回升,模具產業收入持續增長,產業逐步走上上升軌道。國際市場,由於工業發達國家努力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及我國模具仍有競爭優勢,因此外貿情況也比較好。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模具總銷售額比上年同期約增長15%左右。據海關統計,2010年1~6月模具進出口總量為19.93億美元,同比增長4.18%。其中進口9.99億美元,同比下降3.29%;出口9.94億美元,同比增長12.92%。外貿逆差0.05億美元,同比減少1.48億美元,降幅達96.73%。
羅百輝解析說,當前裝備制造產業總體“回升向好”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經濟已經逐漸衝開了金融危機的陰霾;另一方面,則在於中央一係列宏觀調控政策的落實,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裝備制造業、汽車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支持效果逐步實現,機械模具產品內需市場穩定擴大。而物聯網、雲計算、移動互聯等新藍海的出現,也為IT模具產業營造了廣闊的市場。
羅百輝指出,與往年不同的是,2010年跨國公司向中國的投資中,涉及研發和總部運營管理的投入日漸突出。今天中國作為全球研發中心崛起的趨勢不容小覷,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研發投入正直逼美國。而同時,中國模具產業地域格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沿海地區作為模具制造業集中地的主力軍的角色正在被淡化。2010年,在出現震驚全球的“多連跳”事件後,全球第一大代工廠富士康從深圳向中部河南、武漢等省份的遷移,充分折射出了模具制造業在中國的梯度轉移趨勢。
這種趨勢從去年惠普投資重慶、設立工廠等事件中就顯現出來,並在今年進一步加劇——10月29日,聯想集團與成都市政府簽約,宣布在成都設立聯想(西部)產業基地;10月15日,模擬和嵌入式處理半導體廠商德州儀器宣布在成都設立生產制造廠;在國家繼續實施西部大開發政策、全球經濟格局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背景下,“西進”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共識。目前,英特爾、惠普、富士康、戴爾、摩托羅拉、西門子、阿爾卡特、微軟等一大批IT巨頭已經落戶西部。在承接產業轉移中,國際模具及五金塑膠產業供應商協會將成為溝通政府、輔助企業的大橋梁。
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模具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支柱產業的地位將愈加凸顯,在推進經濟轉型和社會進步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10月18日,十七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落下帷幕,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定把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產業作為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我國自主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模具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是首選地
據羅百輝了解,近年來,隨著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逐步形成和要素成本的全面提升,東部沿海地區原有的體制機制優勢基本消失,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競爭優勢趨於弱化。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國際市場需求急劇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賴出口的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區訂單大幅減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經濟增速明顯下降。在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下,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模具產業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步伐,這既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下的產業梯度轉移的必然結果,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動下不可逆轉的經濟潮流。
東部沿海的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被視為“世界制造基地”,但目前產業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處於產品價值鏈的低端環節,研發、設計和營銷、品牌等環節較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價格獲得競爭優勢,產業內、區域間同質化現象嚴重。只有把部分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以及環保要求較高的產業轉移出去,才能使高技術、高層次的企業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強的要素供給保障,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
東部沿海地區一些經營狀況較好、發展較快的民營模具企業,已在資金、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上都有了相當的積累,紛紛向區域外進行產業轉移,在全國範圍內獲取更大的市場和經濟利益。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最為活躍的是中小型民營模具企業,追求企業成長、推進對外擴張,常常是這些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目標。特別是2008年以來,由於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使市場壓力顯著增大,迫使東部沿海地區的企業通過產業轉移的方式來開拓市場。羅百輝在調查中發現,當前,我國國內模具產業轉移正處於高峰期。中西部地區交通、通訊和能源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制度環境、投資環境、市場環境大大改觀,加上低廉的土地、勞動力成本和豐富的資源,成為模具產業轉移的理想承接地。長三角的產業過去主要向蘇北和安徽轉移,現在擴大到河南、山西、陜西等省。近年來,浙江許多勞動和資源密集型企業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區轉移。珠三角地區的模具企業也開始向中西部轉移,佛山的陶瓷模具企業主要外遷到江西、湖南、四川、山東等地。江蘇、浙江等省紛紛加快推進省內發達地區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如江蘇通過採取財政支持、電費綜合補貼、用地計劃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鉤對口幫扶、共建開發區,大力促進蘇南產業向蘇中、蘇北轉移。據統計,2001~2007年,蘇南地區向蘇北轉移500萬元以上項目10919個,總投資3826億元,實際引資額1703.6億元。上海作為我國產業轉移的重要源頭,目前當地政府已表示產業轉移不代表所有的生產環節和企業都轉移出去。珠三角企業也把轉移重點放到省內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
從轉移的關聯細分行業來看,則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主。東部沿海地區向外轉移的行業主要是對資源能源依賴性較強的上遊,如勞動力密集型的玩具塑膠模具、制鞋模具業,耗能較大的陶瓷模具業。上海作為長三角地區最主要的產業轉移源頭,對外轉移的主要是橡膠制品業、塑料制品業、機械制造業、文體用品制造業、鋼材加工業等模具關聯行業。江蘇、浙江轉出的行業主要是機械制造。珠三角地區轉移的主要是勞動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業和加工企業,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制鞋、塑料、模具等行業,尤其是以港資臺資企業為主。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也出現了轉移趨勢。
承接產業轉移東西部跨區域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地區在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時,投入大、成本高,短期內難以獲得收益;而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受到總體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約和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利潤空間逐漸被壓縮。為此,羅百輝提出,在創新機制尚未建立、新興產業不能及時培育發展並形成規模、產業升級的技術支撐還沒有完全形成時,東部沿海地區將現有產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可能失去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出現產業空心化,並導致結構性失業的現象。加上財稅體制和政績考核體係等多方面原因,東部沿海地區不願意讓本地企業大規模遷離。為促進區域發展,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省份先後出臺一係列政策,包括改善基礎設施、完善產業配套、優化投資環境、稅收和土地優惠等措施,鼓勵產業向省內欠發達地區轉移。盡管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但客觀上部分攔截了產業轉移向其他地區轉移。而在中西部地區,則部分地存在著承接環境不夠完善的問題。中西部地區遠離口岸,運輸周期長、運輸成本高,對外聯係不夠暢通,產業園區和開發區缺少整合,缺乏高級技術人才、營銷人才、管理人才和商務人才,使轉移企業面臨服務跟不上、經營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上升等問題。市場經濟制度還不健全,對承接產業轉移缺少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與東部沿海地區相比,在觀念開放、政府效能、法制環境、信息係統、社會誠信、市場機制等方面存在較大差距,消費習慣、人文環境也有所差異,常常使移入企業面臨“水土不服”的困境,影響企業轉移積極性。
針對以上面臨的問題,羅百輝表示,東部沿海地區各級政府要提高對產業轉移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完善政府績效綜合考評制度。要通過與中西部地區合作建立產業轉移園區的方式,把中西部地區的高新區、開發區、工業園區作為產業轉移示範區和體制創新區,提高承接地產業協作能力,解決產業轉移的載體問題。共同搭建投資貿易平臺、科技和人才交流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經貿合作活動。要結合自身產業升級和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的要求,科學規劃產業轉移,確定產業轉移重點,按照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實現東中西部產業協調發展與合理分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有任何問題歡迎洽詢
賀田國際 葉君平 Jeffrey Yeh
0930-916-577 jeffrey_yeh@apsys.net
Taipei 886-2-2656-0101 Ext.502
Taichnug 886-4-24631720
更多的銷售‧更高的利潤‧更好的名聲
亞‧洲‧產‧品‧網 AsianProducts.com